免费热线电话:021-64200566  24小时服务电话:18326079359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技术文章
新闻中心
联系我们
你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解决方案

差示扫描量热仪使用方法全解析

 差示扫描量热仪(DSC)作为热分析领域的核心工具,通过精准捕捉物质在程序控温下的热量变化,为材料研发、生物医药、能源开发等领域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本文将从操作流程、样品制备、参数设置到数据分析,系统梳理DSC的使用方法。

差示扫描量热仪.png

 一、操作前准备:细节决定成败

 样品制备

 样品需干燥、纯净且符合测试要求。固体样品通常研磨成粉末或压制成薄片,以5-10mg为宜;液体样品需使用移液枪精确量取,避免超过坩埚容量的三分之二。例如,高分子材料需在干燥器中处理24小时以去除水分,防止吸湿性影响结果。特殊样品如腐蚀性物质需使用镀金坩埚并密封,避免与坩埚发生反应。

 仪器检查

 开机前需确认电源、气源(如氮气、氩气)连接稳定,气体压力控制在0.1-0.2MPa。检查炉体清洁度,使用玻璃刷或气体吹扫清除残留物,防止热传导不均。例如,某实验室曾因坩埚底部残留杂质导致基线漂移,最终通过酒精棉签擦拭解决问题。

 预冷与校准

 若需低温测试(如-90℃以下),需提前开启制冷系统,待温度稳定后再装样。校准环节至关重要,需用空坩埚运行基线程序,消除系统误差。例如,某研究通过三次空白基线测试,将误差控制在±5μW以内,确保后续数据可靠性。

 二、参数设置:精准匹配测试需求

 温度程序

 根据样品热转变温度范围设定升温/降温速率(通常0.1-80℃/min)和温度区间。例如,研究蛋白质变性时,需覆盖其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和熔融温度(Tm),升温速率设为5℃/min以平衡分辨率与效率。

 气氛控制

 选择惰性气体(如氮气)或反应性气体(如氧气),流量稳定在20-60mL/min。例如,氧化诱导期测试需通入氧气,流量50mL/min,以模拟材料实际使用环境。

 灵敏度与分辨率

 根据样品热效应强弱调整仪器灵敏度。微弱信号(如高分子冷结晶)需提高灵敏度并降低升温速率;相邻峰分离则需减小样品量(如3mg以下)并慢速升温。

 三、测试流程:规范操作保障数据质量

 装样与密封

 使用镊子将样品坩埚置于样品池左侧,参比坩埚(空坩埚或氧化铝)置于右侧,确保坩埚底部平整且无样品溢出。例如,某实验因样品洒落堵塞传感器,导致热流信号失真,最终通过重新装样解决。

 启动测试

 关闭炉盖后,在软件中输入样品名称、质量及参数,启动温度程序。测试过程中需实时观察热流曲线,若出现异常波动(如温度失控或仪器报警),立即暂停并检查原因。例如,某次测试中因气体流量不稳导致基线抖动,调整减压阀后恢复正常。

 结束与清理

 测试完成后,待温度降至室温以上100℃以下再打开炉盖,防止水汽凝结。取出坩埚后,用软棉签蘸酒精清洁样品池,避免硬物刮擦损伤表面。

 四、数据分析:从曲线到结论的跨越

 关键参数提取

 通过软件计算热转变温度(如Tg、Tm)、热焓(ΔH)及结晶度。例如,某研究利用DSC计算高分子结晶度时,需先确定100%晶体结构的熔融焓(ΔHlit),再通过公式结晶度=100%×ΔHm/ΔHlit得出结果。

 异常处理

 针对基线漂移、多峰分裂等问题,可尝试降低升温速率、退火处理样品或加强干燥预处理。例如,某团队通过将升温速率从10℃/min降至2℃/min,成功分离出相邻的熔融峰。

 结果验证

 每组样品至少进行2-3次平行实验,通过数据一致性检验实验条件合理性。例如,某药物多晶型研究通过三次重复测试,确认不同晶型的熔点差异显著,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。

 五、安全与维护:延长仪器寿命的关键

 安全规范

 高温操作时佩戴防烫手套,避免触碰炉体;易燃易爆样品需使用TG-DSC联用设备;仪器搬运需多人协作,防止损坏精密部件。

 定期保养

 每月执行空烧程序(如400℃、10℃/min)去除残留物;每季度检查气体管路泄漏情况;每年联系专业团队进行深度维护,确保传感器灵敏度。

 差示扫描量热仪的使用需兼顾规范操作与灵活调整,从样品制备到数据分析的每一环节均需严谨细致。通过掌握上述方法,科研人员可充分发挥DSC在材料表征、工艺优化及质量控制中的核心作用,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。